話說收Email真的需要好眼力,不然一不小心信兒就淹沒在垃圾郵件裡,隨著減肥、壯陽藥廣告信一股腦兒砍光光,這樣死得多冤枉。不過多虧了Outlook 2003的垃圾郵件防堵剋星,95%的垃圾信全都進了垃圾郵件匣裡,你們說貼不貼心?
好了,非廣告完畢,也算是順便為之前痛罵微軟新注音的文章平衡一下視聽。
是這樣的,前陣子忽然收到一封Email,是我久未聯絡的高中同學寄來的,信上說他透過輾轉的人際脈絡而到了我的新聞台,原文如下:
「站長你好,今天下午,我女朋友送訊息給我,要我看一下你的相本,我上去看了一下,奇怪,也不是我朋友阿,不過照片中的男子有點面善就是了,我便問我女友,妳怎麼會有這網址,她說她是從她高中同學的新聞網站,轉到同學朋友的網站,再轉到你的網站.....我一直覺得他長的和我高中同學很像,便上了您的新聞台看看...」
重新整理一下,這蜘蛛網的推衍關係大抵是這樣的:
我同學→他女友→他女友的高中同學→他女友的高中同學的朋友→他女友的高中同學的朋友的大學同學→我。
What a small world!! 諸如「我嬸嬸的鄰居的女兒的家教老師的前任男朋友」是「你太太的插花班同學的老闆的姪女的學長」之類的人脈"牽拖"事件屢見不鮮,在驚呼巧合之外,其實經由科學實驗的證明,你將會發現不啻是單純的機運碰巧,而是一種人際網絡的必然結果。
我舉的例子剛好微妙地證實了「六層間隔理論」(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)《註一》,這概念是說你和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其實只隔了六個人,也就是說任何兩個不相干的人(or失聯的人),可經由六個人串聯出某種關係,所以「世界怎麼這麼小」的驚嘆才會不絕於耳,感覺你的暗戀頓時充滿了希望,不過偷情可能自己得小心點。
我個人覺得這理論還挺妙的,不妨先來聊聊關於這個理論的佐證。
以下是來自網路的一些「六層間隔理論」簡介: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「六層間隔理論」最早是起源於 1967 年,由美國心理學家米爾格蘭(Stanley Milgram)提出,他在「Psychology Today」雜誌上發表了一篇「The Small World Problem」文章,描述他的首次實驗過程,他請了60位堪薩斯州的志願實驗人員,由他們親自透過本身的朋友們層層傳遞,將信件轉交給位於麻州的目標人物,結果其中有一封居然在四天之內便傳送到達,陸續累計共有三封成功,但以成功率來看只有5%。
(以上翻自原文網址: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Small_world_phenomenon)
之後在 2003 年底,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學教授瓦茲(Duncan J. Watts)的「Small World Project」再度驗證了米爾格蘭的理論《註二》。
在這次的學術實驗中,他請了來自 166 個國家的六萬一千多人參與,使用Email以找到指定的目標 18 個陌生人中的任何一位,這 18 個人散佈於世界各地,當然隸屬不同的種族、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社交圈,其中包括愛沙尼亞的檔案管理員、印度的科技顧問、澳洲警察、挪威軍隊的獸醫等等。
實驗的結果,參與者無論直接或間接共發出兩萬四千多封Email,平均只透過 5 到 7 個中間人轉寄,就可以把郵件傳到那些指定的目標陌生人。
瓦茲說:「The Internet is just a tool for doing this. It is all about social networks. (網路只是個工具,這項實驗證明的其實是社會網路。)」
(以上翻自原文網址:http://www.hindustantimes.com/news/5983_335737,004300120006.htm)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想想還真是有趣,咱們與全世界的人其實是這麼緊密相連著,只是我們不曾察覺出來罷了,也許中國人所說的「攀親帶故」不見得是硬凹下的產物,誰知冥冥之中兩者間真的有什麼交集倒是,話到此,又讓我想到一層關係,「我→我媽媽→我媽媽的姐姐→我媽媽的姐姐的朋友→我媽媽的姐姐的朋友的兒子」,終點是誰?正是金城武。不過不要問我關於他的事,他小的時候黑黑乾乾的,誰料到他以後會是個大明星勒?
《註一》「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」有人翻成「六度分離」,但這又不是瓊瑤小說的愛情故事分分合合,所以還不如「六層間格」來的貼切。
《註二》瓦茲有出過一本書「6個人的小世界(SIX DEGREES: 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) 」,博客來或是金石堂網路書店都可以買得到,不過金石堂賣得比較便宜,個人偏好在那邊買書,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參考。
留言列表